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靈魂的「遇見」~關於招生與面談

2015.7.20初稿
2015.7.30增修
2016.2.02二修(註解及學費事宜)
2016.4.03三修(增加2016招生說明會概況及水相/土相孩子太多的班級樣貌)

很久以前就想來寫這一篇,但一直沒時間。在學生放暑假一週之後,忙碌告一段落,終於如願。

我們學校和許多私立學校一樣,在入學前都有「面談」。有些私立學校還有針對學生的語文、數學等等能力做測驗,我們學校則是會請具備專業經驗的顧問來協助評估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態與觀察孩子天生的氣質。有些華德福學校是以「計算小孩與父母積分以篩選是否入學」,如果孩子就讀華德福幼兒園,加分,父母參與越多華德福相關進修研習並能提出證明者,加更多分......同心目前並不傾向採取那樣的作法。(但其實我們也很在意父母是否能夠努力進修,陪孩子一同成長。)

同心目前的招生程序是:
舉辦招生說明會→報名→面談(一)→為期一週的試讀冬/夏令營→面談(二)

先談招生說明會。

據親子天下報導,慈心在宜蘭縣冬山鄉10年左右,從外縣市移入定居就讀慈心華德福的家庭,學校估計有3000戶,讓冬山鄉在宜蘭縣多出一席縣議員。名聲響亮的慈心不必特別做招生宣傳,就已經有非常多家長排隊等著要把孩子送入就學了。另外,在少子化浪潮下,台中的國中小今年減班288班,只有沙鹿地區逆向增班。在沙鹿完整發展十二年制的台中海聲華德福學校,可能也不需辦理招生說明會,自有慕名而來的家長與學生。


同心在台北兩年了,雖然我是第二年才進來工作,但也因緣際會參與了第一年(2013年夏天)的招生說明會。猶記當時,學校在哪裡?還不知道,可能借教室,或租民宅。老師是誰?還不確定,如果招生人數足夠,就再找老師,否則就請現有的兩位老師混齡教學,一二年級開一班,三四年級開一班。在這種一切都不確定的情況下,仍有許許多多的家長現場立刻填寫報名表,讓當時的我很驚訝。2013年5月、2014年3月,同心又辦了兩場招生說明會,師資齊了,學校更穩定了,從招生說明會的現場氣氛與問答時間,可以明顯看出學校的成長,以及同心在台北地區一年之間增長的知名度。

由同心2015年招生情況來看,我們的教師與班級數似乎不足以滿足台北盆地的家長與學生需求了。(註:一年級星辰班原本預計招收18名學生,結果來報名的人數有四倍多。)

2016年,同心計畫籌辦國中部,國中老師已經在台中海聲和宜蘭慈心培訓、見習很長一段時間,春天,我們舉辦的招生說明會,此次招生名額新生加上轉學生總共大約30人,自網路報名參加說明會的人數卻超過400人,我們需要聯絡協調時間地點、舉辦三場說明會,才能接待這些有興趣來聽取說明的夥伴。

附帶說明一點,在學校目前缺乏特教資源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在招生說明會上就說明我們不是特教學校,因為目前各班都有需要一對一個別陪伴的學生,人數與學生情況也都已經到達班導師負荷的上限了,所以在我們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真的無法再加收。

未來是否會再辦招生說明會呢?個人認為在十年之間應該還是會辦的,這也是一種「和社會大眾溝通」的管道之一。


再來是填寫報名表。

填過報名表(入學申請書)的人都知道,這跟夏令營或補習班報名表有天壤之別,寫起來簡直比我們當年大學聯考的考卷還難寫。從如何認識、得知華德福教育、為什麼想要入學、懷孕及生產的經過、小孩每個階段的成長過程、到夫妻乃至整個家族教養的理念......鉅細靡遺,不但要附上教過這個孩子的老師觀察記錄,最後還要父母在一份同意書上簽名,表示自己能夠接受萬一有填寫不實的情況,學校有權拒絕該生入學。其實這也是要讓所有報名的家長在填寫的過程中,與自己的內在對話,再一次確認自己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才讓孩子來就讀?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華德福教育的精神?是否能接受未來將會為學校付出很多,不是把孩子交給學校就好,自己也要跟著學習、成長?

填寫入學申請書不是筆試,通常我在閱讀時也不會注意文筆好不好、錯字有多少,這些根本不會影響到是否進入面談。在這個階段,我的判斷標準只有兩個:
一、是否為特教學生?(註1)
二、性別

華德福入門書《教育的藝術》第四章學校組織提到「有教無類」,「性別的差異讓學生們在一起互相激盪而產生豐碩的果實。」(頁85) 如果原班級學生7男2女,當然不宜再收男生。畢竟性別比例懸殊的班級,將對學習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有沒有例外呢?當然有。話說,看申請書的過程常常是很令我感動的,爸媽很誠懇的分享,有時下班後我都還會忍不住帶回家一看再看,有些入學申請書裡面寫到孩子成長的點滴,以及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會讓我覺得,即使是特殊生,即使我們班目前性別比例並不平衡,但那些看到的點滴好像跟我們班的某些孩子特質或老師自身的成長經歷相呼應,似乎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安排這個家庭要來小草班...........那也會讓我想要破例邀請來面談。


面談

面談的目的就在於親、師、生好好的「相遇」,那是一種靈魂的「遇見」。

早先,沒有顧問,只有我一人,進行的方式跟從前在一般學校進行家訪時一樣(註2),先跟孩子聊天,引導孩子說故事(註3),然後請孩子到一旁根據故事來畫圖(註4),畫完圖以後還有玩具可玩。接著才跟父母聊關於孩子與家庭的種種。

現在多了顧問的幫助,面談時,我們會一起觀察這個孩子各方面發展的成熟度,是否達到了適於入班學習的程度,或更適合就讀其他年級?同時,也要了解孩子本身就讀的意願。

在父母這邊,則是希望好好了解家庭的教養觀念,無論是浸潤人智學已久,還是對華福德還不甚了解,都沒關係,這是很寶貴的認識與交流的機會,同時,對於學校不甚理解的家庭,我也會很誠實的告知父母,小草班目前的班級樣貌,以及孩子入學後可能會需要適應的事情(例如全校吃素、全面禁止電視電腦/各種3C產品、衣著需避免卡通圖案等等)。

面談有兩次,分別在孩子入班體驗學校生活之前與之後,通常我初次面談後都直接讓轉學生入班與其他舊生相處,只有少數在面談過程中孩子明顯沒有入學意願者(可能捨不得離開原校的好朋友或對新環境的排斥與抗拒),一直想要離開面談現場,那就僅止於面談的緣份了。二次面談,則是會與父母聊聊孩子在參與班級生活五天中的點點滴滴,與爸媽分享老師的看見,也請爸媽好好思考,經過一週的體驗,孩子喜歡我們學校嗎?(有時只有父母喜歡但孩子不喜歡,當孩子捨不得離開原校的好朋友時,父母也應該要好好尊重孩子的意願。)此外,同心是否距離家裡太遠?如果交通有極大的困難,未來正式入班就學,是否可能克服?(目前我們班住最遠的家庭在淡水關渡一帶,每天往返萬華,十分辛苦。)孩子跟小草班原班學生是否相處融洽?孩子、父母與家庭在各方面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家庭中有沒有面臨一些長輩的意見與壓力?在入學前是否可達成協議?入學後會是否影響家庭和諧氣氛、造成教養上的衝突?還有,台北市議會雖然已通過相關法令,而同心在2013創校之初也是以「公立化」為目標,但學校「公立化」仍是目前尚無全校共識的事情,有可能需要五年、十年或更久才會達成這個理想,在那之前,家庭的經濟狀況是否足以支撐學費的負擔呢?(一旦家庭經濟無法負擔,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一再轉學,對身心的影響不容小覻)......第二次的面談,提供親、師、生三方再一次審慎思考的機會,以決定是否入學。

我在面談過程中其實不會在心裡加分減分,而是在當下更深刻的透過聊天來了解、認識這個家庭與孩子,所以通常要再過好幾天以後,才會再反芻回味一切種種......,然後根據班級的狀況和老師自己的能力來決定是否錄取轉學生。

例外的情況是報名的轉學生真的太多的時候,就必須忍痛割捨。假設原班級有10個學生,如果貿然讓5、6個轉學生進班來參與五日試讀,在那一週班級經營就必須從頭開始,如果班級氣氛驟變,或許也會出現班上舊生家長要求重視舊生受教權的呼聲。因此,參考顧問的建議以及其他學校的作法,我們對於進班體驗的學生人數是有些限制的(註5)。人數過多,就只好抽籤了,或是與顧問和其他老師們討論再討論、思考再思考......


真實的體驗~試讀週

讓轉學生入班試讀一週,是為了讓孩子體驗華德福學校的生活,也讓老師看見孩子在團體中的樣貌,以及原來的班級在加入新同學之後的轉變。一個班級裡,學生可能有地、水、風、火不同氣質同時存在,如果火相偏多,每日的學校生活已經接近爆炸邊緣,老師一轉身上廁所,隨時可能有人打架、受傷,那就不宜再收火相的孩子來增加更多衝突的機會;如果原班級風相的孩子人數本就很多,就不宜再加入太多風相的孩子,否則整個班級將呈現注意力渙散、完全無法專注在任何主題進入學習的狀態;如果水相和土相的孩子已經占了班級的九成九,再收更多這類的孩子將會使整個班級朝向悲觀、無趣或缺乏活力的方向發展。

一般而言,普通公立學校的招生入學大致呈現常態分布,普通班級24或更多學生當中,地、水、火、風四相不同氣質的孩子平均分布在班級中,性別比例等等各方面也是常態均衡。學校是社會的縮影,班級裡來自不同背景家庭的孩子們,應該坐在一起併肩學習。我們學校礙於現況(付得起半年七萬元學費的家庭才能入學),入學時並不能那麼「天然、平均」,因此暫時不得已需採用人為方式,努力讓一個班級能夠盡量健康均衡的發展。

《教育的藝術》書中可見華德福教育創辦人史代納博士對「有教無類」的堅持,第84頁總結「任何人為的隔離都是有傷害性的。孩子是社會的一部份,學校不應有任何階級存在。博士的小孩、勞工的小孩都應該坐在一起,互相給予和接受。」

這也是我個人乃至學校未來努力的目標。


感謝所有與我們相遇的家庭,感謝老天讓我們有機會遇見彼此。無論是否有緣份再繼續互相認識,希望我們的人生都能不斷持續成長,活得越來越好。


深深的祝福。




【延伸閱讀】小魚媽媽寫的這一篇,很值得看看。
為什麼華德福學校要「面談」才可以入學?(上)
http://littlefishmom.com/waldorf-education/wardolf-school_admission_part1/

註1.特教學生的鑑定通常在普通學校裡需要半年到一年或更久的時間,也不會是導師一個人判定,而是導師要寫觀察紀錄報告,然後要經過眾人觀察、討論,開無數的會議來做決定。我不是專家,不可能貿然評斷哪個孩子是特教學生,因此,判斷(轉學生是否適合進入小草班)的標準只有簡單的兩個--

(1)對他人的危險:孩子是否可能對班上其他孩子造成傷害?(是否經常陷入自己的情緒而對他人有攻擊性?是否經常與周遭的同學爆發肢體衝突?這也需要加入在試讀體驗時的觀察來判斷) 如果內在有強烈的情緒干擾,需要一段時間一對一的陪伴,暫時先不入班比較好。

(2)自身的危險:孩子是否經常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我們班學習群體生活,是否對他沒有助益,反而可能造成傷害?與其加入小草班,他是否更需要一對一家教式的陪伴?(例如,經常不吭一聲的離開群體到沒有人知道的角落,或獨自出發去探險/恐有安全顧慮?;或是:對於與他人溝通、交流有極大的困難。)

註2.家訪的目的是為了更了解學生的家庭,通常在家訪之後,彼此更了解,而我跟家長的合作也會更上一層樓,作用在孩子的身、心、靈。

註3.有時我會將孩子說的故事記錄下來,有時孩子特別感到困難,我會半引導半自創的說一個故事給他聽。

註4.畫圖內容通常是跟動物相關,或是「屋、樹、人」。老師會跟顧問另外找時間討論孩子的畫。

註5.為了避免轉學生對原班級的氣氛與文化帶來大幅的影響,據聞有些班級人數20幾人的公辦華德福學校,對於轉學生的名額嚴格限制是每學期(半年) 2名;我們小草班從起初三年級的七人至今四年級人數成長快一倍(13),每學期試讀人數都是 4 名,錄取人數則是2~3名。



【逛逛這個部落格】
2014年08月/父親節前:搶救課桌椅大作戰 (我是這樣進來同心工作的)
http://tongxin103grass.blogspot.tw/2014/08/2014-08-06.html

2014年10月/38歲生日後:103學年度秋學季第8週語文課-舊約聖經創世紀故事~大洪水(諾亞方舟)
http://tongxin103grass.blogspot.tw/2014/10/10311-08.html

2015年03月103學年度春學季自然課:農耕(小草班7+3人的磨合開始)
http://tongxin103grass.blogspot.tw/2015/03/w01.html

2015年08月底 104學年度秋學季開學預備週(小草班13個孩子與哥哥姊姊弟弟妹妹們的開學)
http://tongxin103grass.blogspot.tw/2015/08/104w01.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